市 长 陆应平
各位代表:
现在,我代表市人民政府,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,请予审议,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。
一、2015年及“十二五”时期工作回顾
2015年,在中共桐城市委的坚强领导下,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、十八届三中、四中、五中全会精神,坚持“稳中求进”工作总基调,全力以赴稳增长、调结构、促改革、惠民生,经济社会保持稳步健康发展,较好地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。
(一)综合实力持续增强
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7.1亿元,增长8.2%;固定资产投资255.7亿元,增长15.5%;财政收入21.7亿元,下降4.1%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.6亿元,增长12.2%;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47元,增长9.7%;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41元,增长8.6%;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38.3亿元,比年初增加50.3亿元;各项贷款余额197.2亿元,比年初增加31.3亿元。
工业经济稳步提升。规划引领更加突出,《产业转型升级中长期规划(2015-2030)》编制完成。“暖企行动”有效开展,设立助保金、过桥资金、农业风险补偿资金,帮助企业融资23.1 亿元。企业发展平稳向好。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568.1亿元,增长7.5%;工业增加值131.2亿元,增长8.0%;工业用电量7.7亿千瓦时,增长9.8%。工业投资增势强劲。完成工业投资198.8亿元,增长26.1%;其中技改投资156.2 亿元,增长36.3%。丹凤二号池窑、中建材二期、白兔湖二期、盛运垃圾焚烧设备、三峡新能源风力发电等项目加快推进,中为智能机器人、艾瑞德智能节水灌溉设备、东勤电子马达生产线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,抽水蓄能电站被列为国网“十三五”重点发展项目。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件、高新技术企业6家、国家级“两化融合”企业2家。新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、独立研究院及新型研发机构3家、博士后工作站1家、众创空间1家。新渡、金神新增为安徽省产业集群示范镇。
现代农业进程加快。全年粮食总产43.22万吨,实现十二连丰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42.3亿元,增长3.7%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,新增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6家、农业专业合作社43户。土地流转总面积43.7万亩,流转率达70%。油茶、苗木花卉产业快速发展,农林生态科技园开工建设,我市跻身省现代农业(油茶)发展重点市。农业基础继续强化。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3万亩,新增耕地4000亩。除险加固小型病险水库7座,实施挂车河新安渡段治理工程,兴建饮水安全工程34处,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人口3.6万人。“天莊大米”被认定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,“桐城水芹、桐城大米、桐城茶叶”入选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目录,我市成为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基地、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、全省农村土地确权整体推进市。
三产服务业转型发展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3.8亿元,增长10.9%。电子商务加快发展,实现电子商务销售额5.1亿元,增长97%。阿里巴巴塑料原料采销一体化平台上线运营,淘宝、京东、苏宁易购“桐城馆”正式开馆,我市成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市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启动编制,嬉子湖国家湿地公园(试点)获批,“范岗•樟枫乡村旅游桂花节”成功举办,我市入选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。物流行业发展规范有序。房地产业态势平稳,桐城碧桂园项目开工建设,全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4.5亿元,增长24.5%。
(二)改革开放纵深推进
改革创新活力增强。行政体制改革继续深化,市镇两级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全面建立,市政府权力由3198项精简到1912项。“三证合一、一照一码”改革顺利实施,基本建设项目联合审批稳步推行。不动产统一登记有序推进,省产权交易中心桐城分中心成立运行。投融资体制不断创新。成功发行城投类企业债券8亿元,设立全省首支PPP城镇化产业基金,与徽商银行合作设立“桐城徽银城镇化一号基金”。直接融资取得新突破。盛运股份发行短融、非公开定向短融工具5亿元,发行公司债5亿元,定向增发21.66亿元;白兔湖动力定向增发和做市募集资金1.75亿元;农商行发行二级资本债2.7亿元,全国银行业间同业存单10亿元。企业上市步伐加快。完成IPO上市辅导备案3家,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2家。
园区建设扎实推进。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规划启动编制,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9.8亿元,道路、供电、给排水等基础设施持续完善,获批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。国家高分子材料质检中心运行平稳,中建材环保机械研发中心、盛运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加快建设。园区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创新,环保、安监分局组建运行,园区国有公司体制改革有序推进。双新经济开发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.3亿元,入园企业增至42家,塑料加工、包装印刷产业加快发展。
招商引资成效明显。招商引资政策导则出台实施,驻外招商组、产业培育组组建成立,招大引强机制更加健全。实施精准招商,积极参加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台湾经贸招商活动,台湾丽晶高光效蓝宝石、晨兴智能机器人、中建材新能源产业基地、鑫美芝液晶显示模组等一批项目成功落户。全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0个、10亿元以上4个,实际到位境内市外资金61.1亿元,增长12.5%。
(三)城乡统筹力度加大
城市功能得到增强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成,新一轮镇总体规划启动编制。城市重点工程稳步实施,东部新区向前大桥和三水厂建设有序推进,南部新区污水处理厂、二中体育场城市人防综合工程、110千伏孔城变电站开工建设,档案馆工程主体竣工,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通过专家评审,海绵城市建设前期工作扎实开展。完成重点工程房屋征收30万平方米,拆迁1600余户。基础设施持续完善。完成老城区硬化、排水改造面积1.1万平方米;新建、改造供水管网7.1公里;文昌广场公园全面建成;日华、月辉广场、西郊公园绿化提升相继实施。
镇村面貌明显改善。美好乡村建设继续推进。12个省级美好乡村示范点启动建设,“三线三边”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,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保障机制逐步完善,镇、村保洁基本实现全覆盖。完成17个村庄整治规划编制,改造农村危房2600户,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启动实施。青草、范岗镇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镇,小关等12个村获评省级森林村庄,孔城八甲、范岗新西村入选省传统村落名录,龙眠双溪村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。
综合交通更加便捷。合安客专动工建设,引江济淮、岳武高速东延前期工作有序开展。铁路“平改立”启动实施。望溪路下穿连接线、西三路、文四路相继开工。改造、新建农村公路75公里,加固、改建农村公路危桥10座。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加快,新增城乡公交线路6条。
(四)社会建设全面加强
民生保障日趋完善。全年民生类支出29.6亿元,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4.5%。33项民生工程全部完成,各级财政投入资金9.5亿元。保障性安居工程持续推进,新建公共租赁住房330套,棚户区改造3713户。落实各项就业政策,新增就业岗位7100个,发放小额创业贴息贷款6574万元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面完成,农村五保、低保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,城乡医疗救助、生活无着人员社会救助有效开展。改扩建敬老院8个,新增床位600张。扶贫开发整村推进,实现脱贫1.7万人。
社会事业协调并进。新建幼儿园3所,改扩建幼儿园12所;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分通过国家验收;优化高中资源配置,普通高中停止招收择校生;职业教育内涵提升,“工学一体”试点启动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有力,源头防范措施进一步落实。非法粘土砖瓦窑厂顺利取缔,完成减排和大气治理任务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推进,“县域医共体”试点正式实施。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稳步开展,“六五”普法通过省级验收。1%人口抽样调查圆满完成。我市获评全国科普示范市、全国标准化气象为农服务市。社区两委换届顺利进行。安全生产、信访维稳形势稳定。广播电视工作获省“金帆奖”。体育、物价、供销、邮政、通信、保险、图书发行、烟草管理、地震、地方志、民族、宗教、外事、侨务、工商联、工会、妇女、儿童、青少年、残疾人、老龄、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取得新成绩。
(五)政府建设持续推进
积极践行“三严三实”,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持续加强。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,办理市人大代表议案132件、市政协委员提案108件,办结率100%。健全重大事项决策机制,严格规范政府决策行为。行政监察、审计监督进一步强化。效能建设力度加大,社会治理能力不断增强,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得到提升。
各位代表,2015年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,为“十二五”发展画上了圆满的句号。
——这五年,是经济发展稳中有进,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的五年。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是“十一五”末的1.7倍,年均增长11.5%;财政收入是“十一五”末的1.9倍,年均增长13.2%;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966亿元,是“十一五”的2.7倍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“十一五”末翻了一番,年均增长14.4%;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“十一五”末的1.93倍,年均增长14.1%;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“十一五”末的1.77倍,年均增长12.1%;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是“十一五”末的2.1倍,各项贷款余额是“十一五”末的2.5倍。
——这五年,是三次产业协调发展,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五年。三次产业结构为12.0:64.3:23.7,二三产业比重比“十一五”末提高2.2个百分点。工业支撑更加有力,规模企业达到375家,规模工业总产值是“十一五”末的2.7倍,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2件,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家,创新型(试点)企业12家, 上市、挂牌企业14家,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7.9件。农业产业化水平提升,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累计达400亿元。电子商务、文化旅游、金融服务、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。
——这五年,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,城市面貌显著变化的五年。市政务服务中心、体育馆、老干部活动中心相继建成,棚户区、老城区改造、“三街一巷”修缮保护有序进行,东部新区、南部新区启动建设。引江济淮、合安客专、206国道改造升级、宁东—绍兴800千伏特高压输电等涉桐工程进展顺利,桐金路、张卅路、新杨路、桐黄路建成通车,建设通村公路455公里。城乡公交一体化启动实施,运营线路达到8条。美好乡村建设成效明显,建成省级中心村33个,我市被评为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先进市。成功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、安徽省森林城市,全市森林覆盖率31.6%,城区绿化覆盖率35%。实施市容市貌、违法建设、道路交通等专项整治,荣获省级文明城市称号。
——这五年,是改革开放深入推进,发展活力日益彰显的五年。政府机构改革有序推进,市场监管局、卫计委、规划局、房屋征收办组建成立。政府权力清单、责任清单、涉企收费清单公布实施,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项目实行“两集中、两到位”。商事制度改革启动实施,各类市场主体由1.6万户增加到3.3万户。推进财政体制改革,实行全口径预决算,“营改增”范围不断扩大。国资管理、农村土地、基本公共服务、金融等改革创新走在全省前列。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晋升国家级,国家高分子材料质检中心投入试运行。招商引资成效明显,五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05个,境内市外资金379亿元,境外资金7057万美元。
——这五年,是社会文明不断进步,各项事业长足发展的五年。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,荣获首届安徽省文明市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市称号。成功举办第二届桐城文化节,镇综合文化站实现全覆盖,桐城文博馆荣冠国字号。教育事业协调发展,“两基”工作跻身全国先进,高中布局调整稳步开展。成功承办省十三运部分赛事,在省运会上获得6.5枚金牌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深化,公共卫生服务得到加强。殡葬改革顺利实施,森林防火成效显著。
——这五年,是民生投入持续增加,人民生活有力改善的五年。财政累计民生类投入131亿元,占财政总支出的83.1%。城镇新增就业2.1万人,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.6万人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.2%以内。社会保障体系加速完善,城乡基本养老、基本医疗保险、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,“老字号”群体生活补助陆续发放。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747套,棚户区改造12897户,农村危房改造10475户。扶贫开发成效明显,3.4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。
五年来的成绩来之不易,这是市委正确领导、科学决策的结果,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、顽强拼搏的结果,是历届班子开拓进取、久久为功的结果。在此,我代表市人民政府,向全市人民,向各位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,向关心支持桐城改革发展的各界人士,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!
在总结成绩的同时,我们也清醒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:扩大开放、改革创新的意识有待增强;发展不足、发展不优、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突出;产业结构不尽合理,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量不大,上市公司不多,整体竞争力不强的状况仍未根本转变;少数干部因循守旧、安于现状,危机意识、创新意识、担当意识不强,行政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。对此,我们一定高度重视,采取切实有效措施,认真加以解决。
二、“十三五”形势和任务
“十三五”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,是我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、奋力崛起的关键时期。在这个关键时期,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及安庆市对桐城发展的新要求,树立新标杆,确立新路径,展现新作为,在全省争先进位,奋力重返“十强”;我们要克难攻坚,加长短板,着力在打造新兴产业、增强核心竞争力上求突破,在优化经济结构、全面增强桐城综合实力上下功夫;我们要顺应全市人民新期待,更加关注民生改善,按照“人人参与、人人尽力、人人享有”的要求,推进改革成果更多惠及全市人民,打造更具获得感的幸福城市。
“十三五”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: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,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、四中、五中全会精神,以邓小平理论、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,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,认真落实“四个全面”战略部署,坚持崇尚创新、注重协调、倡导绿色、厚植开放、推进共享,协同推进经济、政治、文化、社会、生态文明建设,在全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。
统筹考虑,“十三五”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:
——经济实力显著增强。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%以上,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2%以上,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%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%。
——产业结构不断优化。战略性新兴产业、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加快发展,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升,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达到90%,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60%,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0%以上,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.5%以上。
——生态环境日益良好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完成省市下达指标,森林覆盖率达到33.8%,林木绿化率达到40%,生活垃圾资源化率达到50%以上,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%以上;主要河流、湖泊常年水质达到Ⅲ类标准,基本农田土壤达到绿色农产品生产标准。
——生活水平明显提升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%,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%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%以内,2017年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。
——公共服务日趋完善。教育、医疗、养老、社保等民生领域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,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进一步健全,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。
要完成这样的历史任务,希望与困难同在,机遇与挑战并存,信心至关重要。从宏观发展环境看,经济运行“稳”的基础不断强化,“进”的态势持续显现,新旧动力转换正在加速,“一带一路”、长江经济带、“互联网+”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叠加效应正在放大,有利于桐城立足更高平台扩大开放。从桐城发展的基础看,多年发展所积聚的比较优势没有改变,改革红利和创新活力所释放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,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形成。从干部群众的精神状态看,面对新常态下复杂交织的新旧矛盾,广大干群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,积累了经验,增添了斗志,进一步坚定了破旧立新、迎难而上的信心和决心。只要我们把握机遇,主动作为,精准施策,就一定能够把桐城建设和发展推上新的更高水平。
三、扎实做好2016年工作
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: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.5%,财政收入增长10%左右,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%以上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%,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9%,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.5%左右,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.7%左右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.2%以内,确保完成节能减排任务。
重点做好八个方面工作:
(一)全面扩大开放
强化开放发展理念。切实解放思想,破除坐井观天、墨守成规、小进即满、妄自尊大的思想障碍,弘扬敢为人先、敢闯敢试、勇于创新、宽容失败的现代理念,在开放中学习,在学习中创新,在创新中发展。转换发展思路,以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,做好主动开放、双向开放、公平开放、全面开放、共赢开放大文章,提高对外开放质量,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。
推进园区转型升级。瞄准“全省领先、全国一流”目标,推进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容升级,启动建设智能制造、“双创”孵化、新材料产业园,争创国家级知识产权培育示范园区;引进战略性投资项目2个,亿元以上项目10个,谋划一批产业升级、产业链延伸和技术发展变革项目。双新经济开发区瞄准“产业新区”目标,继续完善南部新区一体化基础设施,着力打造包装印刷产业集群升级版。
深化对外开放合作。强力推进招商引资,突出产业链高端和优势产业配套,坚持全民招商和企业招商并行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、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并举。强化重点区域招商,紧盯长三角、珠三角、京津冀、台湾等地区,实施精准招商,力争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4个、亿元以上项目30个。加快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建设,促进外贸出口多元化发展,巩固提升进出口水平。
(二)着力深化改革
深化行政体制改革。推进“放管服”改革,完善商事制度、行政审批、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建设,推广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。继续推进部门预算编制、国库集中收付、公务卡结算等各项财政改革。完成公务用车制度改革,深化国资国企、开发区体制改革。强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,实现“六统一联”,开辟政府投资重点建设绿色通道。
深化投融资机制改革。积极争取国家专项建设基金,推广PPP模式,引导各类资金参与重大项目建设。设立产业引导基金、股权投资基金,支持新兴产业发展。注资银桥担保公司,建立政府性的公益性融资担保平台。积极开展“政银担”、“银政保”、“税融通”业务,拓宽助保金、过桥资金、农村扶贫担保等范围,力争信贷净投放增长20%以上。推动企业直接融资,力争完成IPO上市1家、备案1家,新三板挂牌4家以上。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,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,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。
深化农村综合改革。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重点培育一批省市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、龙头企业“甲级队”、示范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。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,稳步开展农村集体产权改革试点。扎实做好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。深化集体林权配套改革,加强林权管理服务中心和流转市场建设。推进供销社综合改革,增强为农服务能力。
(三)实施“调转促”行动
加快工业转型升级。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。继续开展“暖企行动”,集中优势资源,突出精准施策,重点做强一批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。实施百亿企业培育工程,扶持盛运环保、金田塑业、白兔湖动力等总部经济做大做强,着力打造百亿企业、百亿产业。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工程。加快晨兴机器人、中建材二期建设,推进3家以上智能终端生产企业落户。强化项目支撑,重点推进环保机械研发中心、新型住宅产业化基地、美祥轨道交通配套设施、同力新材料二期等亿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建设。加快兼并重组步伐,推动有市场潜力的企业“涅槃重生”。
发展现代服务业。抓好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市建设,加快“光网城市、智慧桐城”建设步伐,着力完善“互联网+”基础设施。推进喜之郎汇金城商业综合体建设,引进1-2家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落地建设。发展现代物流业,推进智能仓储物流项目建设,支持飞腾物流园上市,加快发展航运物流业。继续实施“新网工程”,完善农村物流配送服务体系。推进桐城碧桂园项目建设,在供给层面提供高品质生活小区。探索实施“房票制”,化解房地产库存,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。推进“家和尊养”养老社区建设,探索医养一体养老模式。
构建现代农业体系。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主线,加快发展多功能绿色循环农业,促进现代农业“接二连三”,打造农业全产业链、全价值链。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,重点打造水禽羽绒、绿色食品加工示范园区;全力支持“花间塘”农林生态科技园建设,加快实施富美达农林科技产业园、现代农业油茶等项目。加强茶叶、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,开发粮食品牌专用品种,促进秸秆、沼气综合利用。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。开展鲁谼山水库建设前期工作,继续推进“八小”水利工程建设,完成大竹塘、官塘等7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。稳步推进助农保险,降低农业经营风险。
提高自主创新能力。强化产学研合作,加快企业研发中心建设,新增省级技术中心1-2家、高新技术企业3家。提高知识产权创造、应用、保护和管理水平,培育专利示范企业。推进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,加快重点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,培育“智慧企业”1-2家、省级“两化融合”企业2-3家。
(四)加强城市建设管理
健全规划体系。全面完成中心城区控规及各镇总体规划,及时编制各项专项规划,形成较为完善的规划体系。探索经济社会发展、土地利用、城乡建设、生态环境保护“多规合一”,科学确定城镇发展战略和总体布局。融入城市规划新理念,建设生态、智慧、宜居、宜业的新桐城。
完善城市功能。加快东区高中、桐城师专新校区、市医院迁建、学苑路、三水厂等工程建设,启动体育中心、梦谷路改造工程,续建、新建木鱼山中心大道、铁西南路和盛唐、居巢两路南北延伸段。启动城南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,加快推进南部新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。实施淮溪塥、王墩大塥水系治理,开展墩塘公园、木鱼山公园、西山森林公园前期工作,完成望溪东路、同康路绿道建设,创建省级园林城市。
提升管理水平。发挥城管委高位协调作用,创新城市管理机制,实行“万米单元网格”城市管理新模式。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,加大违法建设管控和查处力度。推进城乡保洁市场化运营,抓好城市主次干道、住宅小区和公共场所文明创建工作,营造优美生活环境。
(五)推动城乡统筹发展
构建枢纽交通。配合做好合安客专、引江济淮等重大工程建设,推进206国道桐城段升级改造、S465罗湖大桥及连接工程。启动南环线、市综合客运枢纽站(南站)建设,全面完成铁路“平改立”。加快实施农村公路畅通工程,完善市域主干路网,构建贯通全市、联接内外的城市交通网络。
建设美丽村镇。坚持因地制宜、彰显特色,努力完成6个镇区环境整治、基础设施提升改造。全面完成12 个省级中心村建设任务,启动10个省及安庆市中心村建设。以城乡文明创建一体化为抓手,推进自然村环境整治与长效管护,确保长治久美。加快发展特色产业,壮大村级集体经济,筑牢美丽乡村建设根基。
开展脱贫攻坚。全面实施“1286”脱贫攻坚计划,实现26个重点贫困村“整村推进”。完善结对帮扶、定点帮扶、项目扶贫等制度,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。继续实施移民搬迁工程,支持发展高效种植、特色养殖、乡村旅游等产业,完成1.7万人脱贫任务。
(六)提高文教软实力
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。实施文化惠民工程。推进镇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、农民文化乐园建设,引导广场文化、社区文化健康发展。办好“文都讲坛”、“严凤英戏迷俱乐部”,加强黄梅戏等文化精品生产,丰富群众文化生活。深入推进“桐城派”文化研究、整理和挖掘工作,扎实推进文博馆展陈、桐城歌展示中心建设,启动“六尺巷”申报国家级“非遗”工作。完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任务。
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。重点建设玉雕文化产业园、佛光文化创意产业园,发展动漫网游、文化会展、创意设计等新业态。谋划启动六尺巷及周边区域综合性保护开发,保护性修复一批名人故居,着力提升“三街一巷”、孔城老街、嬉子湖、仙龙湖、三道岩旅游度假区品质。结合美丽乡村、休闲观光农业,开展系列乡村旅游节庆活动,开发乡村旅游新路线。加快融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,强化宣传营销,提升旅游综合效益。
推动教育事业优质发展。发展学前教育,提升学前三年入园率和“一镇一园”覆盖率。完成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建设,开工建设开发区三小、盛唐小学、盛唐幼儿园、育才学校和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,迁址新建吕亭初中。优化高中教育资源配置,提升高中教育质量。创新发展职业教育,推进“工学一体”,做好桐城技师学院创建工作。探索校长交流和区域内教师“无校籍”管理。
(七)推进生态文明建设
加强生态环境保护。强化水污染防治,完善牯牛背、境主庙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,推进城乡水环境综合整治。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行动,基本淘汰黄标车,加强秸秆禁烧工作,确保空气质量。实施增绿、增效工程,探索划定区域生态红线,新增林业生态观光园2000亩。
推进资源集约利用。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,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,推进农转用、增减挂工作,保障民生和发展用地。积极开展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,提高耕地开垦质量和耕地保护水平。完成节能减排任务,推进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,发展风能、太阳能等清洁能源。
(八)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
巩固提升民生工程。继续实施33项民生工程。强化就业和创业培训,新增就业岗位4000个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,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。完善城乡医疗救助体系,抓好市救助管理中心、福利院改扩建工程建设。实施棚户区三年改造计划,完成棚户区改造77.7万平方米。
统筹发展各项事业。加强基层卫生事业投入,创建基层二级综合医院1-2个;探索多元化办医模式,谋划建设专业儿童医院。落实全面二孩政策,加强优生优育服务,切实提高出生人口素质。扎实开展全民健身活动,推动体育产业发展。启动数字化档案馆建设。全面落实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》。加大村级财政保障力度,落实村干部工资、社会保障待遇。全面开展基层人防工作,促进人防工作融合式发展。继续争创全省文明县(市)、双拥模范城,做好国防动员、民兵、预备役工作。加强工会、妇女、儿童、青少年、残疾人、老龄和关心下一代工作,抓好民族、宗教、外事、侨务、地方志、广播电视、气象、地震、邮政、通信、烟草、供电、图书发行等各项工作。
促进社会和谐稳定。强化安全生产执法队伍和能力建设,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,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。深化隐患排查治理,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。全面推进依法治市,加强法制宣传,健全人民调解网络,建立多元化劳动争议、医疗纠纷预防调解机制。深入开展群防群治专项活动,建设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。
各位代表!推动新常态下新发展,谱写“十三五”发展新篇章,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。我们要牢记历史使命,强化责任担当,全面提升政府工作水平。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。把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主引擎,扎实推进创新型政府建设。把解放思想作为加快发展的原动力,善于在“结合”上下功夫,勇于在创新上求突破,不断增强预见性、把握主动性、提高针对性、富于创造性。瞄准既定目标,满怀发展豪情,敢于担当,善于作为,克难攻坚,砥砺前行。要始终坚持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。严格遵循“三严三实”和“八项规定”要求,讲实话、办实事、求实效。着力整改部门审批多、盖章多等问题,提升政务服务效能。推行重点突破工作法、时间节点工作法、问题导向工作法、一线工作法,对既定事项雷厉风行抓执行,对重点工作亲力亲为抓落实。提升“精神区位”,夙夜在公,全力以赴,以政府的“勤勉指数”,提升城市的“发展指数”和群众的“幸福指数”。要始终践行依法行政的履职理念。依法履行政府职能,认真落实政府“权力清单”和“责任清单”。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、政协民主监督,诚恳接受社会监督、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,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。及时办理人大议案、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,认真听取各人民团体的意见,完善重大决策社会公示、专家论证、集体研究制度。加强电子政务建设,全面推进政务公开。要始终维护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。健全政府议事规则,建立重大投资项目公示制和责任追究制,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。加强重点领域行政监察,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。发挥政府党组主体作用,推进党风廉政建设,坚定信念、牢记使命、自警自律,不越“红线”、不破“底线”、不触“高压线”,以优良政风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。
各位代表!蓝图已经绘就,实干铸就辉煌。让我们在中共桐城市委的坚强领导下,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,锐意进取,开拓创新,苦干实干,奋勇争先,为推动桐城新发展、实现历史新跨越而努力奋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