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经济建设(共44条)
1.关于积极参与高质量共建“一带一路”,扎实推进内外贸一体化改革的建议;
2.关于加快营商环境制度集成创新,加快打造桐城市一流营商环境品牌的建议;
3.关于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、规范化、便利化水平的建议;
4.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领域“数据融合共享”工作的建议;
5.关于优化我市招商引资工作机制,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的建议;
6.关于提高招商项目质量,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;
7.关于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建议;
8.关于进一步优化产业政策,助力制造名城建设的建议;
9.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;
10.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,强化“政产学研金服用”融合贯通的建议;
11.关于加强共性技术科研攻关的建议;
12.关于推进我市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建议;
13.关于完善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市场交易机制的建议;
14.关于加快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建议 ;
15.关于加快民营企业品牌培育和建设的建议;
16.关于培育壮大中小微企业,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韧性的建议;
17.关于加大智能制造支持力度的建议;
18.关于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建议;
19.关于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,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建议;
20.关于推动我市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发展的建议;
21.关于积极培育汽车后市场的建议;
22.关于建设回收利用体系,为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的建议;
23.关于推动跨境电商产业发展的建议;
24.关于支持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;
25.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建议;
26.关于进一步推动我市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的建议;
27.关于完善政银担企常态化对接机制,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建议;
28.关于进一步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建议;
29.关于强化地方金融组织监管,做好金融风险防范的建议;
30.关于进一步加强水、电、路、气、网等基础设施建设,有效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建议;
31.关于继续加大闲置低效用地处置力度,提高土地要素配置精准性和利用效率的建议;
32.关于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的建议;
33.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和智慧农业的建议;
34.关于大力发展特色、绿色农产品种植的建议;
35.关于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建议;
36.关于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,建设和美乡村的建议;
37.关于加强城镇化建设,壮大县域经济的建议;
38.关于扩大“摇钱树”品种、拓宽利益联结机制的建议;
39.关于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的建议;
40.关于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建议;
41.关于运用“千村示范、万村整治”工程经验,全面推进更高水平乡村振兴的建议;
42.关于加快发展新能源光伏新材料产业的建议;
43.关于打造我市新能源光伏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建议;
44.关于推进我市医药医工产业发展的建议;
二、政治建设(共10条)
45.关于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建议;
46.关于推广运用“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”,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建议;
47.关于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,牢牢守住安全底线的建议;
48.关于构建事前预防、反应迅速的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议;
49.关于全面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的建议;
50.关于加强网络安全监管,提升网络安全意识的建议;
51.关于加强电信诈骗打击工作力度的建议;
52.关于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建议;
53.关于健全协商民主机制的建议;
54.关于加强政协民主监督与检察法律监督协同工作的建议;
三、文化建设(共17条)
55.关于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,打造更多文化精品的建议;
56.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建议;
57.关于加快推进文物资源活化利用的建议;
58.关于加强传统村落、传统建筑保护传承利用的建议;
59.关于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建议;
60.关于加大“桐城派”宣传、研究、推荐力度的建议;
61.关于加大我市戏曲剧场扶持力度的建议;
62.关于将城区现有景点串点成面,带动城市文旅发展的建议;
63.关于多措并举推进嬉子湖湿地公园长效保护、开发、利用的建议;
64.关于深入挖掘和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及旅游价值的建议;
65.关于促进我市民宿健康发展的建议;
66.关于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议;
67.关于创新实施我市文化惠民工程的建议;
68.关于推动历史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的建议;
69.关于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,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、信息化转型的建议;
70.关于加大六尺巷宣传、开发、保护、利用的建议;
71.关于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的建议;
四、社会建设(共45条)
72.关于打造实用型人才大市的建议;
73.关于持续优化消费环境,释放消费潜力的建议;
74.关于推动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建议;
75.关于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,巩固基础教育优势的建议;
76.关于加快教育优质资源倍增,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;
77.关于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,促进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建议;
78.关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,加快建设“教育名城”的建议;
79.关于加强职业院校“双高”“双优”“双特色”建设的建议;
80.关于推进优质教师资源城乡交流,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建议;
81.关于加强公共体育场地及体育设施建设的建议;
82.关于加强非学科校外培训机构审批和监管工作的建议;
83.关于完善校园欺凌预防体系的建议;
84.关于持续健全社会救助服务体系的建议;
85.关于推动医疗、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、多样化升级的建议;
86.关于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发展的建议;
87.关于提高居民门诊统筹年度报销限额的建议;
88.关于发挥中医药优势,传播中医药健康养生理念的建议;
89.关于规范部分中医类诊疗项目和价格的建议;
90. 关于破解技工荒难题的建议;
91.关于加快构建居家社区结构相协调、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;
92.关于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;
93.关于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建议;
94.关于加快完善我市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建议;
95.关于深入实施“安心托幼”行动的建议;
96.关于常态化推进移风易俗,弘扬时代新风的建议
97.关于推动“夜校经济”发展的建议;
98.关于促进周末儿童经济发展的建议;
99.关于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议;
100.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,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建议;
101.关于推进我市智慧社区建设 提高社区治理效能的建议;
102.关于推动我市物业服务管理提质增效的建议;
103.关于加快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套,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的建议;
104.关于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建议;
105.关于推进城市危旧房、老旧小区改造的建议;
106.关于完善我市老旧小区消防设施的建议;
107.关于加强城区违章建筑治理的建议;
108.关于加强对建筑垃圾、工程渣土运输车辆管理的建议;
109.关于加强城市基础建设,提升防洪抗旱能力的建议;
110.关于提升交通出行“便利度”的建议;
111.关于加强停车综合治理的建议;
112.关于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的建议;
113.关于加强城区共享单车运营管理的建议;
114.关于促进高质量就业的建议;
115.关于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建议;
116.关于加大我市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留用力度的建议;
五、生态文明建设(共15条)
117.关于深化“无废城市”建设的建议;
118.关于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建议;
119.关于推动我市工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和智能化升级的建议;
120.关于加大生态环境执法监督力度的建议;
121.关于提升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的建议;
122.关于持续做好外来入侵物种排查整治的建议;
123.关于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建议;
124.关于完善危险废物处理,减少环境安全隐患的建议;
125.关于加强固体废弃物和新污染治理的建议;
126.关于加强大气污染治理的建议;
127.关于优化水资源配置,强化水生态保护的建议;
128.关于深入推进垃圾分类的建议。
129.关于打好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攻坚战的建议;
130.关于完善精准治污、科学治污、依法治污制度机制,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建议;
131.关于构建天蓝水清、和谐共生的生态空间体系的建议;